错误:错误的SQL字符串 update user_yx set hots= hots+1 where ID=12 曹建保周易网国学培训



 

三教一体论
发表时间:2011-5-5  文字〖 〗   阅读次数:3380   [关闭窗口]
                                                                    三教一体论
曹建保
    上溯五千年华夏文明,自伏羲氏画卦之始,直至历代圣贤先哲创造出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寻求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为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无论何种信念或信仰都是人类思想在进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而这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创建中的重要标记之一。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而言,人类无疑是世界上进化最完美的动物。因为人不但具有灵巧发达的四肢,而且还具有思维灵活的大脑。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由于缺乏对大自然的认知,以为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与地下的山川草木江河湖海都有着神灵在主宰。作为地球上思想情感最丰富的人类,在无法抗拒的大自然力量面前,本能地产生出敬畏之心,并且由敬畏自然力量产生出了对部族领袖的崇拜意识。希望部族领袖能够帮助自已避开诸多凶险,找到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各部族领袖与智者也在为族人带来物质生存条件提高的同时,凭借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神话传说。于是人们不仅得到了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也从此开始产生出原始的宗教信仰,建立起人类早期的精神家园。
     我中华古国之所以能够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完全得益于古代圣贤对百姓进行的道德感化教育。而其间对人们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佛、道”三教。三教中“道教”和“儒教”产生于中国本土,只有“佛教”是来自古印度。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释迦族的圣人,所以“佛教”也被人们称之为“释教”。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虽然被当时最高统治者所接受,但在相当长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仍然不断遭受到我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冲突碰撞。经过无数传教高僧的不懈努力,在保存佛教精髓和特质的前提下,与我国不同地域的本土固有民族文化相互磨合并吸收,终于逐渐演变形成具有我国各民族地方特征的中国佛教文化。因此,可以说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也已经由外来宗教转化成为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并从此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为主、诸子百家学说为辅的中国固有特色之文化格局。
     三教创立之初其本意都是以作为教化百姓的一种教育工具,例如佛家将教义比喻为渡人的“竹筏”;儒家将教义称做惊醒人们的“木铎”;而道家则将教义比作为行走的“大道”等。无非都是想以最方便的形式让自已的教义能够被更多百姓所接受,进而成为本教的忠实信徒。这种通过教化民众信奉教义所形成的精神力量被后人称之为“宗教信仰”。而人的思想必须要有所信仰,人的精神才不会空虚。佛教所谓的“降伏其心”和儒道所说的“人闲心不闲”都是指人的思想而言。人们只有使“心”有归属才能够做到心境平和,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要“求正道”。要培养和寻求更高尚的精神思想来充实自已的头脑,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对信众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持正教、护正法、行正道”。怎样做才算是符合标准和要求了呢?这一点没有具体规定。总之,只要所做的事情是对绝大多数人有利无害,同时也能够自利于自己的事情,都应该算是符合标准和要求了。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要是对自已国家和人民以及世界人民有利的政策就是善政。反之,如果一个不习修持不事劳作而又思想空虚之人,日久必然会无事生出非来,就可能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即使是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物质财富的多寡,而忽视国民素质的培育,即使能够带来一时的经济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世风日下与犯罪率上升,最终将会国无宁日!我国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被称为亚圣的孟子说过:“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也可以说明世界  上为什么至今还会不断出现邪教并且依然会有许多追随者的原因。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礼记》中说过:“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佛家常常教导人们要“多做善事,行善积德。”道家经典《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那究竟什么是“善”呢?三教一致以“天”来作为善的完美化身和行善之人的圆满归宿。儒家提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认为做人要讲天理良心,凡事都要依天为法则,必须顺天而行才能得到天的佑助,易云:“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倘若逆天而行,那只能是“自作孽,不可活”了!道家认为人类应当效法天地,顺应自然,不可伤损天地之和气,要做到和尘同光才能与天地同老,随自然长久,否则定会遭受天的报应,招来天地鬼神(大自然)的惩罚!佛家则将天堂设想成最美好的世界,并认为人有前世、现世和来世。如果在生前多做好事,大限终了之时西方极乐世界佛祖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灵魂上天堂去享天福,相反要是生前坏事做多了,死后灵魂会被罚下地狱去受种种痛苦。
     三教借助天威来达到进行劝善的目的可谓用心良苦,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人对三教有着片面的认识,甚至利用西方科学来反驳三教为人们建立的精神世界,认为三教思想就是封建迷信。也有因袭前人对三教的认识,认为三教就是“出、入、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消极影响,妨碍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所谓“出”是将道家希望以退为进来达到无为而治的良好愿望,看成是只顾自已出世逍遥的消极哲学,忽视了道教教导世人慈爱俭朴、退避柔敛的社会贡献。“入”是将儒家学以济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高尚之举曲解为钻营仕途的入世之道,贬低了儒教崇尚教学的积极意义。“逃”是将佛家追求智慧圆满、究竟解脱的妙法宏愿,认为是对现实的逃避,亵渎了佛教慈悲平等的宗旨。
     对此,若能静下心来完整仔细的阅读几部三教经典,就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对三教的一些偏见误解,而且还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三教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巨大震撼!无庸讳言,虽然各种宗教都带有一定的排它性,但都认为只有自已的教义才是教化百姓的济世良方,三教亦不能例外。但在劝人向善这一点上三教却是殊途同归,一致以弘扬人性中最美好的忠、孝、仁、慈作为教义的基本核心,以提高信众的道德觉悟作为教义的基本内涵,真正达到了“万法归宗,三教一体”!正如雍正皇帝上谕上所说的“三教初无异旨,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无非欲人同归于善”。三教之所以被我国大多数封建帝王所接受,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宗教思想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而且其劝善作用确实能够潜移默化深入民心。对淳化风气、稳定社会,巩固其统治地位起着重大的作用。三教之所以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在于它们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语言,能够解答人生困惑,作为人们精神的慰藉。三教都主张通过自身刻苦修练来达到觉悟人生、超越自我,都希望创造一个没有战争、压迫,没有饥饿、贫穷,没有痛苦、烦恼,甚至没有生老病死的和谐平等之美好世界。三教不但是我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劝善载体,而且是最合适的劝善工具。三教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劝善的主要动力。自古以来每当人们遇到天灾人祸身心惶恐之际,总会求助于宗教的精神力量来帮助建立信心,以求得心灵的安慰;而每当社会稳定物质丰富,人们面对歌舞升平物欲横流之际,往往又会流于逸乐不思进取,有的甚至于良心泯灭道德沦丧!此时同样需要宗教的精神力量来帮助人们找到心中的平衡。
     在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 ,“儒、释、道”三教对维护其统治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正因如此,中国历代大多数统治者对三教都非常重视。《论语》中说过为政之道不但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而且更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如果“不教而诛”则“谓之虐”。可见对于改正人的不良习性只有教化在先,防微杜渐,才能起到根本作用。汉代司马迁也曾说过:“法施已然之后,礼禁未然之先。”提醒人们不应忽视道德约束的力量,认为用道德的力量来规范和约束人心,可使人心思善,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在宣扬道德、净化人心等方面“儒、佛、道”三教也的确起到了法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当今社会,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一切以经济为主,使得传统家庭教育对人们的精神约束显得苍白无力,因而更加显示出三教劝善的重要性。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有的人就是因为不懂道家的“退避忍让”;不知儒家的“礼义廉耻”;不明佛家的“因果报应”,最终违法犯罪,害人害已!若是能够认真学习一点三教经典,一定会使人心境平和,智慧增长。从狭义上说能为人们破迷开雾引导人生,从广义上讲还能起到安定人心和谐社会的良好作用。于己、于家、于国皆大有好处。现今世界科技发达,通讯快捷,交通方便,各种宗教都在有意无意间互相影响,无论修习哪一教,都已离不开其它知识的补充。因此,只要能够遵循三教劝善之意,乐善行善,多做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就不枉佛陀菩萨、圣贤先哲们的一番良苦用心了。总之,三教提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与人为善的道德觉悟,有效缓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能为人类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作出独特的贡献。
     因此,若能本着三教一体的思想,随缘选择几部自已喜爱的三教经典来认真阅读,一定会得到难以想像的收获。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三教经典,一不可片面执着,二必须持之以恒,唯有不退初心,才能渐入佳境。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只有这样才能够登堂入室洞察精微,并可从中受益无穷!
附三教简介:
一、佛教简介
    佛教,简称“佛”。来自古印度,是古印度一位名叫悉达多的太子创立的。他目睹众生生、老、病、死之苦,感叹世事无常,毅然放弃自已高贵的王位及奢华的生活。历尽苦难,经过多年的修炼和思索,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得到宇宙过去未来和人生究竟解脱的大道,由他肇始的宗教被称为“佛教”。而他也因此成为“释迦族的圣人”,世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佛陀”。佛教以慈悲为本,提出众生平等,并且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只要诚心向佛不退初衷最终都能够修成正果,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佛教认为佛不但智慧圆满法力无边而且心量广大无不包容,非但人类乃至于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及天、人、修罗、地狱、鬼、畜牲道六道,“佛陀”一以慈悲平等之心度化之。佛教传入中国后,丰富和充实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表明了佛教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相对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儒教而言,佛教适应并照顾到了中国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为普通百姓大开了信教的方便之门,也正因为佛教广大的包容性,才使得佛教能够在中国普遍传播。
二、儒教简介
    儒教,简称“儒”。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所创立。儒教宣扬仁义道德,主张以诚待物。提出有教无类,倡导勤奋学习。推崇以“忠、孝”来治理国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世人遵循的准则,来规范和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致中庸作为做人之最高境界。依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增长见识,格物致知。通过“谦恭守信,见贤思齐”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作为君子的德行。儒家还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儒学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它还包括社会普及教育。儒家认为大至定国安邦小到安身立命的本领,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取得,并积极鼓励学以致用。教导读书的士子不仅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而且还应善养浩然之正气,培育宽广的心胸。通过勤奋学习,做到既能够“藏器于身,待时而用”又懂得“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无论在朝在野,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社会政治,从而真正做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目标。
三、道教简介
     道教,简称“道”。起源可追溯到殷商之前的原始社会,道教最早将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巫术禁忌、鬼神祭祀等民俗信仰兼收并用。但最主要的是受易经八卦的影响,至春秋战国期间已基本发展成熟,后世尊奉老子为“教主”。道教将宇宙间的万物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都是由阴阳合一的“气”所产生,而这个气就是“道”。老子《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教主张修心养性,清静无为,效法自然,返璞归真,通过不断修炼,最终解脱世俗烦恼,超然物外,得道升天,成为逍遥自在的神仙。道教表面看似与世无争,其实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深谙百姓生活之苦,希望统治阶级能效仿天地,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道教主张以退为进来达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道德经》不但被道教奉为宝典,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以道家的眼光来解读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哲学宝典,其影响早已遍及全世界。而与道家相关的历代方术之士在冶炼和医卜风水等方面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亦是不应被忽视的。

文章分页:1 

版权归曹建保周易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