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错误的SQL字符串 update user_yx set hots= hots+1 where ID=16 曹建保周易网国学培训



 

人类需要《周易》
发表时间:2013-1-2  文字〖 〗   阅读次数:2788   [关闭窗口]
人类需要《周易》
                    ---曹建保
 
    人类是地球上进化最完美的生灵,在逐渐认知大自然的过程中积累创造了各种知识与财富,并因此自然地成为了天地之间的主宰。特别是近代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并已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域发展进步的标志。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就在人们欣喜不断地接受着各种高科技带来的舒适便利之时,也正在毫不吝惜地丢弃掉前人传承下来的诸多宝贵经验。现代人不仅对从前古朴自然的生存方式觉得幼稚可笑,更不会相信远古时代的先民就已经建立了人类与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方法。相反,人类凭借着现代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界的雄心却在不断膨胀,在短短百余年间便打破了地球亿万年来所保持的自然平衡!绝大多数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舒适便捷之时,根本就不曾意识到付出的竟是后代子孙山穷水尽的代价!也许人类只有当面对自已造成的巨大灾难时,才会重新认识到自身的渺小。
 
    正如毛泽东主席早在《矛盾论》中所指出的那样,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矛盾还会朝着相反的方面去转化。当近代文明的冲击波震荡到地球的东方之后,素以“四大发明”为骄傲的华夏子孙,为了尽快缩短与西方工业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曾经历过一段以牺牲过多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曲折发展道路。即使至今世界上还是有一些原本为了造福人类的科学发明,其应用结果却往往成了少数人攫取私利的工具,而留给大众的只有无穷的后患!例如一些企业明知某些化工产品在其产生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及人身有着严重的危害,而且在尚无办法对其所产生的危害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受一时经济利益所驱使,仅能采取的也往往只有“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而已。这种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甚至不惜以邻为壑来谋求自身利益的做法本身就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其所导致的后果必然是害人害已!最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付出惨痛代价后逐渐获得的经验教训,非但没有被人类认真汲取,而且一幕幕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不断重演着。不用说核子武器了,就连原本为了增进人类健康的医药和食品工业也同样面临着毁灭人类的危险尴尬!而且这一切早已经超出了人类道德和法律的控制范畴。正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人类若不迅速改变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方式,尽快从破坏大环境换来的短暂快乐中清醒过来,那么即使再不相信玛雅人的预言,随着地球上维持基本生命的物质消耗穷尽,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将随之而消亡!因此,为了地球上的众多生灵能够得以长久共存,人类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更加科学的人与自然界都能接受的发展方式。
 
    那么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这种“既能趋利,又能避害”的发展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万物一体,和谐共存”的这一理念,并且根据这一理念创立了一套“天人合一”的生存模式,那就是能够将“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维持在“大和”状态的《周易》!我国古代圣贤将“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作“三才”。然后再分别将它们与“阴阳、五行、八卦、时空、方位、数目”等相应地联系起来,一起进行归纳分类。例如:天有“日月五星”,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表里五脏”;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地有“东南西北”四方,人有“上下左右”四肢;天有“三百六十日”,地有“三百六十度”,人有“三百六十穴”等等。不仅因此推断出人的意识能够与天地万物相互感应,同时也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医学,所以先民们对天地都有着无比的敬畏和热爱。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有了《周易》才有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模式,才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一脉相承。孔子说过“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在他看来《周易》不仅“广大悉备”,而且能够包容世间万物,蕴含着最普遍的真理,可谓是至善至美。世人只需遵循它的规律而行就可使天下达到“万国咸宁”的至臻境界。但奇怪的是这部幸脱暴秦虐火、历经数千年传承、被尊奉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宝典,至今却依然是“知道者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人们缺乏对它的重视。特别是“十年浩劫”,几乎毁掉了“五千年文明”的智慧之源,使得世界上最早崇尚“保合太和”的民族十数年不敢正视自己的历史。所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我们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及时觉察到了这一攸关民族文化存亡的大问题。包括《周易》在内的诸多优秀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值此党行善政、民乐小康之太平盛世,以儒家“中和”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又重新受到人们的亲睐。随着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不但提出了建设“和偕社会”的目标,而且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数百所孔子学院,用来传播“礼仪之邦”的和谐理念。可惜的是在国民教育基本普及的今天,多数国人仍不知《易》为何物。笔者前年就曾遇到一位在读高中生,竟说是日本的《易经》最好。由此可见,造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主要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易经》的文字晦涩难懂,而是许多国人连起码的了解都没有。因此而造成的另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既以拥有‘五千年文明’为荣,又不愿接受开创这一文明的根本法则。”这岂不是“行不由径,出不由户”么?还有一些人,当一旦了解《周易》是从“八卦”符号而来,就立即以无神论者居之,主观地认为“八卦”就是“占卜”,而“占卜”就是迷信。根本不信《周易》指导开创了中华文明。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国人(特别是相关领导)的足够关注,非但恐将来难辞数典忘祖之咎,亦且有悖于国家“振兴发展民族文化”之要求。因此冀希望于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有幸从事易学行业者,都来肩负起传播易学知识的责任,向全世界宣传我国《周易》的和谐理念。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任何国家民族的经济发展都是与文化紧密相连而且是相互促进的。换言之有,什么样的文化指导就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而各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各自的历史。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一旦脱离了它的历史都会像被制成标本的动物一样,失去它鲜活的生命力。由此不难想象,假若连自已国家民族的历史都不懂得去学习的人,又谈何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和文化素养呢?故而也就更谈不上继承传播了。古往今来,人们只有对自已历史文化脉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才能够对其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周虽旧邦,其命唯新。”无论是继承发扬民族文化,还是将本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展示给世界,都必须尊重和保护好她的源头。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本末倒置而导致的片面性认识。作为推崇“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炎黄子孙更不应该忘记自已的文脉根本。为了让更多世人了解《周易》为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不妨简略回顾一下它是如何指导开创中华文明的。
 
    相传上古圣人伏羲氏通过“则天法地,取象比类”的方法画出了代表阴“— —”和阳“——”的两种符号,然后又将它们重复组合成八种不同的形状,分别代表“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种自然现象。这些象形符号被后人称为“先天八卦”,亦是“三易”的根本。古人认为世间最大之“阴阳”莫过于日月,万物都是从“阴阳”二气化生而来,故取上日下月而作“易”字,喻其有“融合日月阴阳,包罗天地万象”之意。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又观察到日月阴阳皆有一定的变化转换规律,因而又赋“易”予“简易、变易、不易”的三大功能。据《三字经》记载,我国古代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种,夏、商、周时期朝廷有专职掌管“三易”的官员。相传《连山易》产生于夏代,以代表山的“艮”卦为首。所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早期先民穴居洞处的游猎生活形景;《归藏易》产生于商代,以代表地的“坤”卦为首。意为万物皆是土中生,最后又都归藏于土,或许可以说明此时社会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农耕时代;《周易》产生于周代,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为首。相传是中古圣人“周文王”在被殷纣王囚禁羑里期间,从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上重新演衍出六十四种不同卦象而成。“周文王”还为每卦作了简短而富有象征性的解说,俗称“卦辞”和“爻辞”。其贤臣“周公旦”又为之作了进一步解释“卦辞”和“爻辞”的“象辞与彖辞”,自此始称《周易》,也叫作“后天八卦”。而真正将《周易》提升到处世哲学的高度来应用的,则是近古圣人孔子。传说孔子五十以学《易》,曾经“挝三折,字三灭,纬三绝”,并为之作了具有解释性更容易让世人理解的“十翼”之后才最终成书。《周易》经过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的不断发挥完善,不仅有着不可思议的功用,也奠定了它无法替代的历史性与权威性。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系辞下传》中更是明确肯定地指出了《周易》为开创中华文明所作出的具体贡献:“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可见《周易》原本就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相并重,只是由于后代人为地将其演变成了注重于研究易道的“易理派”与偏重于实际应的“术数派”。因而逐渐淡化了《易》本身所拥有的“简便”和“不易”的功能,仅突出了它“玄变”的一面,以至于让人们越来越觉得神秘莫测。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去解读还是从应用的层面去认知,都只能凭各自的学识和通过对事物的感悟来作出见仁见智的解释。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诸多有缘于是的学问家对此少加理会。但无论如何有一点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有了《周易》“天人合一”的这一概念,才使得“万物之灵”能够感谢造物主的恩赐。先民虽都知道“世间万物皆备于人”,但“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却都懂得必须让万物得以休养生息的道理。因而无论是进行田猎、捕鱼、伐木等活动都非常珍惜天物。取之不欲其竭,用之不欲其尽,每年四时还要举行祭祀来答谢天地万物。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原来认为神秘玄妙的自然现象被一一解开,人们敬畏天地自然的观念也随之日益淡薄。不但对古代普遍敬奉的“山神土地”、“河伯江神”早已不屑一顾,而且对古人总结出来的一些有益经验如“不宰孕物”、“鱼不盈尺不食”、“斧斤以时入山林”等一些祖训也渐渐遗忘迨尽。
 
    因此,人们只有通过对《周易》认识的逐步加深,才会发现世界人类和谐发展是一定离不开《周易》的!因为《周易》不仅能够用最简单朴素的“太极”理念来阐述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能够通过爻象的变化来揭示世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从而告知人们在事物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只有遵循其“阴阳消长,对立统一”的自然客观规律,才能够保持事物的相对平衡,进而达到长久的和谐共存。俗话说“子不嫌母丑”。尽管人类历史文化展现出来的往往并不总是它光辉的一面,有时候甚至是黑暗的,但作为后人来说对于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任何历史都是宝贵的财富,决不能凭人们的一时需求喜好来加以删改取舍。人类只有正确认识自已的本来面目才能够更好地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只有对历史本身所遵循的自然客观发展规律其加以尊重和借鉴,才能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周易》不仅是一部指导开创了光辉灿烂华夏文明的智慧宝典,而且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一部指导人类和谐发展的教科书。人类发展需要《周易》,世界和谐更需要《周易》!
 

文章分页:1 

版权归曹建保周易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