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时法不知道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汉书》《艺文志》已有“甲夜”的名称,魏晋时则有“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的区分,这和后世的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相似。不过纪夜用十干,而推论节气和交食等却用十干支 ,这是因为古代把一日分为百刻,所以用十干比较方便,后来把一日分为十二辰,则以用十二支较为便利了。清初引用西法把每天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2小时,晚上11时整至次日1时整为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余类推算每辰内又有初、正的区分。例如晚上11时叫子安,半夜12时叫子正,上午11时做午初,12时叫做午正,等等。此外,每晚分为4刻,每刻15分,一天共96刻。例如俗语“寅卯不天光”,就是指早上5时0刻0分天还未明的时刻。
干支纪时每天12时辰,六十甲子正好为五天一周,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由于干支纪时中的天干跟当天干支纪日的天干有一定关系,所以可以编成以下五句话:
日的天干为甲或乙时,则子时的天干为甲;日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子时的天干为丙;
日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子时的天干为戊;日的天干为丁可壬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庚;
日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壬。
由于农历时纪的地支是固定的,如23~01时为子。纪时天干的计算是:首先推算出子时时辰的天干,其余按天干顺序类推。子时时辰天干序号数的计算是:取当天日纪天干序号数(当序号数大于5时则减去5)乘以2减1。
例求甲子日子时天干:日纪天干甲的序号数是1,子时天干序号数=1×2-1=1,故子时纪时是甲子。丑时为乙丑。
又例求庚辛日子时天干:日纪天干甲的序号数是1,子时天干序号数=2×2-1=3,故子时纪时为丙子,丑时为丁丑。
文章分页:1